贵州五项服务给中小企业加温
“刚从雪凝灾害中挺过来,金融风暴又袭来,大家一定要挺住,熬过这一寒冬,积累后劲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所有政府有关部门一定要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渡过难关。”贵州省副省长孙国强日前在参加贵州省中小企业新春联谊会时的一席话获得了热烈掌声。
据了解,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贵州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两头低中间高现象。尽管如此,由于市场萎缩,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融资困难以及社会化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该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亏损841户,同比增长6.19%,亏损总额32.36亿元,同比增长65.07%。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亏损652户,同比增长12.61%,亏损总额12.4亿元,同比增长81.07%。
为此,在日前召开的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上,贵州省经贸委主任班程农强调,各职能部门千万别把好的政策条件当作手段来约束中小企业,而应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工作,不断拓宽对企业的服务范围。此外,中小企业也应审时度势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
“未来一段时间,中小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贵州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省非公经济办公室主任龙超亚坚定地说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09年,贵州中小企业局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增就业、促和谐’,围绕贵州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政策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和对外交流服务,为全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龙超亚针对这五项服务作了进一步诠释。她说,首先将着力完善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促进《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出台;配合省人大做好执法检查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继续推进非公经济36条的贯彻落实,配合有关省直部门、单位、市(州、地)出台贯彻办法和意见;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为当前经济形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着力实施“百户优强企业扶持计划”和“万户小老板工程”以项目促增长,以创业促就业。根据省政府出台的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医药、白酒、节能降耗、装备制造、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14个产业振兴计划,以项目为载体,加大财税力度,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带动和集聚效应,延长产业链,增加社会就业,走绿色工业化发展道路。
此外,着力提高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创新促提升。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帮助落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政策,提升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指导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吸收再创新、联合创新的能力,重点提高原材料、民族制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引导促进技术服务机构服务企业,促进节能减排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继续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技术创新项目倾斜。
同时,着力构建“小额贷款、信用担保、典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融资服务体系,以融资促发展。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银企信贷项目推介会制度,定期召开银行和企业座谈会,促进银企合作。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信用担保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进一步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10亿元的信用担保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加大对困难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构建和谐的银行、政府、担保、企业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训等手段,加强监管,引导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化经营。
最后,着力加快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服务促创新。在已建75个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2009年力争88个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部建完;加强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统计监测以及时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积极应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龙超亚同时指出,面对金融危机,广大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和企业家,应坚定信心,敢于求新、求变、求进,走“重技术、树品牌、优结构、强管理”的发展新路,创新企业管理体制,为做强做优做大奠定基础。同时,应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机制优势,开拓发展新领域,善于在新行业、新产业、新产品等领域“开疆拓土”,提高“抱团”发展的组织度,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和商会增强企业团队合作意识。强化自主创新,并通过加强协作配套实现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不同中小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套。在危机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危机意识和自身的造血功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