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浙江中小企业利润困局:资金链已经越绷越紧



  6月初,记者走访浙江多家稍具规模的工厂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上百名工人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里埋头劳作。精美的箱包、皮衣、打火机、皮鞋……在这样一双双巧手下诞生。这些工厂就像他们的工人一样,年轻、充满生机。

  在杭州,李老板就是拥有这样一个箱包生产工厂的企业主。尽管他认为在目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浙江两成左右的箱包生产厂已经或即将倒闭,但包括自己工厂在内的众多上规模的生产企业,还是能够依靠产品特色、成本优势等渡过难关。

  “人民币升值到6我都可以应付。”李老板很乐观。

  浙江民营经济的生命力看似依旧旺盛,但现在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李老板的警觉。“去年下半年到现在,至少有9个人来问我借过钱,借款规模在一、两百万元左右,年息在15-20%之间,最高的甚至开到100%。”李老板介绍。

  借道民间、高成本融资的现象,究竟发出怎样的信号?企业为什么不去找银行,而是不顾越滚越高的利率,寻求民间借贷的解决之道?

  记者调查发现,资金链已经越绷越紧的大量浙江民营企业,不仅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连民间借贷的路也越走越窄。

  泰普森休闲用品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户外用品生产商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赖晓烜说,“浙江是民间资本充裕和集聚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而目前这里大量民营企业却苦于借不到钱。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看法,是市场信心发生变化的指标,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金融体制无法有效沟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痼疾。”

  难解资金饥渴的银行信贷

  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介绍,今年一季度,温州市人民币贷款余额2855.9亿元,比年初增加134.73亿元,同比增长18.3%,比去年第四季度明显回升。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个和3.3个百分点。而且后三个季度的信贷增量也将好于去年。

  但在这一数字的背后,不同规模的企业体验到的是“两重天”。从记者走访的包括箱包、皮具、皮衣、打火机等行业在内的各类生产企业看,由于这些企业员工一般有600人以上,对成本的控制和议价能力都比较到位,加之良好的信用记录,这些企业均未明显感到资金紧张或者贷不到款。央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报告印证了上述情况。该报告指出,在温州,大多数企业的正常生产资金需求能够满足,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生产经营效益好、信用等级高的优质企业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最多只是心理层面预期资金偏紧。

  但是部分中小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它们普遍面临融资环境趋紧、资金较为紧张的局面,即使手中有地产、房产等抵押物,银行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奔波寻求银行贷款的一位温州人感叹道:“现在银行对贷款抵押物的要求很挑剔,不但嫌我房子老,还嫌我房子地段不好。”在贷款政策收紧之前,各家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并不算高,一般只要是具有合法产权的商业用房、写字楼、标准厂房、住宅,甚至是老一点的房子都能当作申请个人贷款的抵押物,但如今随着银行放贷政策越来越紧,能做抵押物的房产范围也越来越小了。比如,拿住宅作抵押,温州银行一般均要求住宅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房龄在20年之内、评估价要在50万元以上。

  央行的报告曾指出,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乐清、瑞安,贷款出现明显回落。3月末贷款余额比年初仅增加10.88亿元和17.04亿元,同比分别少增25.4亿元和11.65亿元,增量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此外,针对小个体户的“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比年初净减少1.93亿元,而去年同期是增加39.34亿元。

  央行报告还表示,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压缩较多,一季度短期贷款同比少增98.36亿元,增量占比73.3%,同比下降21.4%。央行认为,短期贷款压缩的原因,在于温州短贷长用现象突出,短期贷款占比一向较高,在贷款紧缩、规模控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资金摆布上有意识向中长期贷款倾斜。

  民间融资风险逐步增加

  “没有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的民营企业。”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在浙江,熟识的企业主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拆借资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种常见的情况有了不常见的迹象。

  泰普森休闲用品公司在为趴在账上的2亿现金犯愁。而同在杭州,与泰普森几十公里之隔的某皮衣生产企业,在为收不回的200万元资金与借款人打官司……

  来自义乌法院的数据显示,去年义乌民间借贷引发的涉讼金额为8亿元左右,而今年一个季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规模。

  与此同时,一向喜欢投资的温州人今年以来选择了“现金为王”。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统计,截至3月末,温州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84.72亿元,比年初增加246.7亿元,占存款增量的73.8%。2007年温州居民储蓄增量仅占29%。随着股市和楼市低迷,居民投资意愿大幅下降,存款稳定性好转。以温州为例,一季度末,储蓄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增量高达168.7亿元,占储蓄存款增量的68.4%,同比增加30.1个百分点。

  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温州的民间资本高达6000亿左右,但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很多温州民营生产企业苦于贷款无门。

  正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惜贷”,民间利率飞涨,蕴藏着更高的民间信贷风险。一家典当行的负责人表示,这个时候,那些还敢以100%利率借钱的人,胆子实在太大了。在制造业企业面临诸多压力和内外调整而利润萎缩的情况下,那些承诺以这个利率借钱的人,靠正常的生产经营,什么时候能还得上呢?

  目前,无论是借贷者还是专业借贷公司,其选择的范围都更加缩小。

  在余杭从事皮具生产的刘老板告诉记者,甚至有上市公司来问他借钱。“是家房地产企业,说付给我的年息是36%。几百万的借款,又是上市公司,我觉得风险可控就借给他们了。”

  在杭州,典当行的利率也已经达到了月息20-30%。。记者走访的一家典当行明确表示,“在当前风险已经积累较高的情况下,不参与大规模融资。”

  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监测,今年5月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温州民间利率超过月息12%。,是2003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我觉得这是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一位银行人士分析,民间信贷难以自发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由于民间信贷没有结算网络,当企业或个人的资金需要和外地交流的时候,民间信贷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当多个企业需要大笔融资的时候,民间信贷也是无力承担的。此外,民间借贷得不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民间借贷注定不能成为社会信贷的主流。

  不过在浙江,此前民间借贷至少能够部分代偿银行信贷收紧所造成的资金紧缺。而目前看来,民间借贷也逐步失效,难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银行借贷相比,本来就是企业融资支流的民间信贷,现在要承担起主航道的责任,势必为其力所不能。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出租厂房、出让用地的广告。

  “出租:制鞋标准厂房1500平方米,可提供外贸生产订单(代品牌鞋加工者优先)

  转让:桐乡工业用地

  出让:杭州余杭区土地,本公司因业务方向改变,今出让杭州余杭区部分厂房2万平方米和80亩可建土地,位于上塘高架北到底……

  转让:德清县新市镇西侧标准厂房及生活用房1万平方米,土地27亩,三证齐全等急转让……”

  这是6月14日刊登在温州某媒体上的几则小广告。事实上,这样卖厂套现的信息在温州的媒体上屡见不鲜,还有大量房地产在售卖广告上标着大大的“急”字……

6月初的浙江,进入了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

  在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浙江,不少中小制造业企业感到了另一种“酷热”——来自资金链绷紧的考验。

  从海盐到嘉兴,从温州到杭州,“资金饥渴”在各个行业的各类企业中蔓延,形势或重或轻,轻的靠高利率借贷度日,重的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甚至“人间蒸发”。本身以负债率高为特点的房地产企业,在此轮资金紧缺中首当其冲。

  杭州一家皮具生产企业的董事长告诉记者,一个朋友刚刚从他这里短期拆借了几百万元,利率高达36%,“他是做房地产生意的”。

  总部位于杭州的美都控股14日表示,公司已将所持有的首开股份(600376)1000万股质押给民生银行,为获取流动资金贷款提供质押担保。目前,首开股份二级市场的价格为13元/股左右。位于嘉兴的广源地产近日以土地为抵押,从香溢融通(600830)获得1亿元贷款,年利率为18%。浙江丽水万松房地产开发公司则未能力挽狂澜。这家曾经一度成为“丽水地王”的公司,由于资金链突然断裂,拖欠了4.85亿元的集资借款,2000多集资户的家产化为泡影。

  房地产企业资金告急的同时,在浙江产业中占比最大的制造业企业资金短缺现象同样明显。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制造”中心——温州,民营企业资金紧缺的迹象,在民间借贷的益发火爆中得到揭示。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目前温州民间金融借贷规模已经突破600亿元,而此前这一数字还只是400亿元。这些民间贷款的利率,最低也高于银行利率4倍以上,有的甚至高出10倍。

  周德文表示,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涨价,对制造型企业资金的占用很大。“铜的价格从8000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有的原料甚至涨10倍以上,劳动力成本在新劳动法实施后,每个工人每年要增加1万元左右的成本。”原料采购和工资支付,都必须依靠流动资金。

  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资金面绷紧的原因。首先,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呈上升趋势,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流动资金占用。2008年2月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加14.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4.78个百分点。

  其次,企业盲目扩张、多元化经营。几年前,房地产、矿产资源、证券资产等处于价格上涨周期,相当比例的投资者超越了自身的资金承受能力,过度举债进行投资。在信贷宽松时,企业能够较容易获得贷款,但在信贷紧缩时,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第三,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利率上浮明显,对企业资金链又加了第三个绷紧的砝码。企业贷款难度和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银行贷款门槛提高,担保贷款比重减少,普遍要求办理抵押贷款,抵押物不足或者保全措施不能落实的企业较难得到贷款。同时,利率上浮明显,如今年以来温州银行贷款利率总体上浮幅度与上年相比提高了15%左右,加之今年民间借贷利率大幅上扬,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

  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央行温州支行特别提出要重点关注几类企业:一是扩张速度过快、现金流难以保证的企业;二是负债率较高、现金流较为脆弱、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三是在温州市外投资房地产或者矿产的部分企业;四是以外汇结算同时预收期较长的企业。要防止这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对企业间债务、银行信贷资金以及民间融资等多层面的不良影响。

“现在是现金为王!”说这话的不是股市里的机构投资者,而是浙江地区的小老板。

  他们有的从事箱包皮具生产,有的从事服装、打火机生产,或者是从事典当担保。浙江商人历来是对投资生意最敏感的,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最不肯让钱闲着的地方,现在民间的储蓄率已经大幅回升。

  居民储蓄连续7个月增长

  据央行温州市支行统计,今年一季度,温州市人民币存款平稳回升,居民储蓄重新成为存款增加的主力。

  3月末,温州市储蓄存款余额1884.72亿元,比年初增加246.70亿元,占存款总增量的73.8%,一改2007年居民储蓄增量仅占29%的弱势局面。

  央行温州支行的分析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居民储蓄重新成为拉动存款主力的原因有:个人结汇增多。当前个人外币持有者结汇意愿强烈,一季度温州市个人外汇收入15.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58.55%。个人结汇19.80亿美元,同比增长4.13%;随着楼市和股市的低迷,居民投资意愿大幅下降。3月份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增量168.70亿元,占储蓄存款增量的68.4%,同比增加30.1%。

  另外,股市震荡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储蓄成为居民首选——该行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如何支出最合算”中,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27.75%,比上季度下降5.75个百分点。认为选择“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6%,比上季度上升4.75个百分点,为两年来次高点,并且重新超越股票和基金,成为首选。此外,受春节因素影响,大量钱从外地汇入,加上各种年终奖金发放,储蓄存款增加较快。

  卖股票卖房子套现

  我国银行储蓄居高不下一直广受关注。但2006年下半年以来,储蓄金额出现了增速回落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实际利率为负,一方面则是因为金融资本市场回报较高。居民万亿储蓄“老虎”出笼,离开银行系统进入股权及货币市场、楼市等,成为加重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6年10月份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大幅下降,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降至2005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减少21.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607.9亿元。2007年居民储蓄更是连续下降。金融脱媒成为业内关注热点。

  但这一现象在2008年已经有所减弱。杭州的几个小老板都表示,去年以来已经陆续卖掉了股票,现在还想把手中多的几套房子卖掉。他们倒不是经营困难,而是认为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已在顶点。“今年经济困难的局面,我们也感受很深,浙江的经济都减速了,可想全国的经济也不会好。那股市靠什么支撑呢?”箱包工厂的李老板不看好后市,他已经变现了手中的股票。“杭州的房价不可能持续这么高的。”尽管手中还有几套房子,但由于买得早,也已经赚了不少钱。

  高通胀背景下的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居民手中的钱并没有完全回到银行。

  生产皮衣的企业主王军一向节俭,不过他刚刚把开了多年的桑塔纳换成了一辆最新款的奔驰。在温州市区,随处可见奥迪Q7和保时捷、奔驰的跑车。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温州盛行。无论是VC还是PE都十分热门,大量的资金都在急切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据说德清的一家养猪场已经被几批投资者看过好几轮了。

  央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报告指出,一季度社会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75亿元,同比增长17.9%。从商业业态来看,零售行业的零售额增幅较大,完成零售额199.60亿元,同比增长19.1%,部分大型百货、综合超市同比增加幅度高达30%以上。最值得关注的是,餐饮行业火爆异常。一季度,温州市餐饮零售额达31.77%,同比增长17.0%,平均每月零售额超过10亿元。

  从全国的数据来看,5月份名义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1.6%,低于4月份22.0%的增幅;5月份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9%,与4月份增幅持平。考虑当月通胀水平降低,高盛认为,5月份的名义零售额增幅回落在意料之中。同时,扣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平稳增长。在实际工资收入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预计近期实际零售额将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根据他对宏观经济一季度数据的具体研究,我国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巨变。一季度,内需呈现了猛烈增长的势头。宋国青认为,按人民币计算,今年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7.8%。

  在贸易顺差下降的同时,总需求却在保持迅猛增长。根据宋国青的研究,一季度总需求同比增速为1996年以来最高。“在货物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名义GDP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此可以推算内需的增长率比去年大幅度上升。”

  在投资渠道狭窄的高通胀背景下,居民储蓄走向值得继续关注。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