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上海中小企业发展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5月下旬,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再次出席企业家咨询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四个率先”问计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会上,市委书记俞正声代表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提出,要跳出上海看上海,在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过程中发展自己。上海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企业家施展才华搭建更多更好舞台。要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破除政策壁垒。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尊重创业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要和企业家交朋友,了解企业家心声、困难和疾苦,帮助企业家解决共同碰到的困难和发展瓶颈。为此,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观察》副主编姜卫红撰稿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速上海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均为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民企发展良好
近年来,为进一步培育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上海和许多省市一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相继制订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安排,还启动并实施上海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即市级重点扶持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市区县联手重点培育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乡镇街道重点培育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上海市经委与市财政局通过了“上海市中小企业科教兴市产业升级导向资金”。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本市的中小企业从自发阶段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自觉的历史时期。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已成为上海中小企业极其重要的力量。市民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已得到较好激发。
扎实推进公共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时代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如何深刻把握这一机遇,变不利为有利,而且实现脱胎换骨式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广大中小企业自身的事情,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事情。在充分调动企业自身积极性的同时,针对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先天局限,在资本、自主创新、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人才等方面普遍不强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大力培育和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相对完善有力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系统。上海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在探索之中,因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虽取得较大成就,但面对发展需要仍显得相对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推进。笔者提出以下三项建议:
新政策应贴近实际
转变观念,完善政策体系。坚持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切实解放出来,登高望远。将上海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置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之中,置于长三角区域发展之中,置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来考量。必须理性地认识到,上海的中小企业不仅仅属于上海,同时也是长三角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的中小企业,是世界的中小企业,因此要加强调研,不断完善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体系。不仅要梳理已有的政策,还要制订新的政策。但“高、冷、隔”式的新政策要尽量少些更少些,即努力避免让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难感温暖和隔靴搔痒,使新政策不仅可以实施,而且更与中小企业贴心贴肺,贴近实际,切中问题要害,令中小企业倍感温暖。新政策决不只是用来应付的花架子,不是挂在墙上的“画”。与此同时,要建立第三方机制,对每一项政策落实进行具体评估。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制订规划,形成体制性安排。制订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形成以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体系化与制度性安排。对已建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要进行评估,及时总结,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能力。设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速信息、投融资、产权交易、管理咨询、品牌培育、信用评估、人才选聘、科技中介等基础性、公益化、普惠性,侧重社会效益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要组建官、学、研、媒、产一体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科研机构、媒体宣传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相割裂的不良局面,形成合力与良性互动。在这方面,避免大而全,围绕市场驱动,突出专业化、精细化,如建立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宣传策划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还应适当培育商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动员和鼓励社会性力量进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公司化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补充与促进。在这方面,由于收回投资周期长、风险高、赢利弱等特点,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既可根据项目拨款,也可让政府进行适当前期投入。当项目相对成熟,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政府再行退出。与此同时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使之健康发展。
推进跨区域平台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小企业在区域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结度越来越紧密,跨区域发展成为许多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选择,是区域一体化的生力军。对此通过构筑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政府部门联盟、企业联盟实体化等,实现地区性的公共服务的分工合作,既有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同时是消除地区性差别待遇,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有力抓手,是破除区域性行政壁垒极其有效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在推进中务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拘模式,注重实效,大胆实践,使建立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加油站、提升者。
来源:中国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