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企业:德式"有所不为"与中式"无为而治"
在过去的半个月时间里,重庆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几乎踏遍了中国东南沿海各省。
薄熙来的“乒乓理论”,被广泛视为对“东进”的最好注解之一:打乒乓球,如果只在家里和老婆、孩子打,会赢得挺开心,但难有长进;而和强手交锋,就是输了,也会进步。重庆要谋求发展,就必须有这样的勇气。
重庆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重庆发展”命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技术创新优势、市场活力以及所创造的巨大国民财富和就业机会,无不显示出极端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的是,重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存在众多的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本报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社科院、市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推出《攻坚:重庆中小企业发展之路》系列观察,旨在对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进行比较,为重庆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
■ 由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往往处于劣势。德国中小企业克服这一缺陷的方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纵向的产品市场专业化,与横向的地区多样化相结合。
■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一些地方政府就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采取默许甚至“合谋”的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意大利和美国,大体代表了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四类国家和地区,它们的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也大体上代表了当今世界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发展的四个不同档次,或许也预示了在企业组织演进的一种顺序和阶段性。
分开来说就是:中国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密集性、意大利的技术密集性,以及美国的高新技术(信息)密集型。
仔细考察后不难发现,不同“档次”的出现,有其特定原因,而如何实现从“低档”走向“高档”,则更加值得深入研究:其中起作用的既有企业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即政府。
镜头一 德国企业崛起之谜
纵观全世界中小企业发展,德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发展特色表现得尤为显著。“时尚之都”意大利,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在美国,中小企业则是助推器,引领了新经济浪潮。
我们认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色,对于重庆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都市型工业发展,更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德国前联邦经济部长米勒曾说,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犹如市场经济这块“面团”里的发酵粉。
具体而言,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其自身经营特色分不开。
由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往往处于劣势。德国中小企业克服这一缺陷的方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纵向的产品市场专业化,与横向的地区多样化相结合。
为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德国中小企业通常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集中于一个非常狭窄的市场缝隙中,即那些产品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市场缝隙中,从事专业化生产。然后,力争在那一特定的市场缝隙中坐上头一把交椅。譬如鼎鼎大名的大众公司,时至今日仍躬耕于汽车领域,而不像美国通用汽车,旗下有别克汽车,也有别克眼镜。
从生产角度讲,德国中小企业从不分散自己的力量,而在销售方面,他们却四面出击,开展国际化的营销和销售,以求得到较广泛的市场覆盖率。德国成功的中小企业中,90%以上在美国市场上有自己的分支机构,50%以上在日本建立了自己的服务网络。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中小企业中是没有的。
为了实现专业化的目的,德国有些机器制造公司甚至拥有自己的锻造厂。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对于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控制,要生产出高品质、高精度的产品是根本不可能的。
镜头二 沪浙政商“合谋”突围
以国内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为例,政府相对宽松的管理,为浙江经济制度变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采取默许甚至“合谋”的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其财政收入的85%来自于民营企业,当时的浙江省委三次调整了温州的领导班子,每一次新上任的“一把手”都曾想按上级意图发展国有或集体经济,但他们很快就明白,在温州,真正有活力的是民营经济,于是“明里暗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1998年,浙江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对民营经济政策要做到“四个不限”、“三个加大”、“三个有”,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
这种被浙江学术界一些人士称之为“无为而治”的领导方法,其实质是经济民主,支持群众的制度选择,使千百万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洋溢着持久的积极性。
早在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规定除了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外,境内公民和法人使用自有资金在浙江范围内进行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划的投资建设,一律实行备案管理,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上海,其中小企业“势力扩张”的背后,上海市政府同样功不可没。仅就所有制限制而言,上海市政府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将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同时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今后将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外贸等方面消除所有制差别。
镜头三 重庆的第一次“东进”
实际上,在一年多以前,重庆曾经有过一次“东进”。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的统一安排,2006年10月17日至21日,由汪洋书记带队,全市所有区县委书记及30多个市级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的党政代表团,赴东部浙江省和江苏省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得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手经验。
几乎与此同时,由王鸿举市长带队,40个区县长、20多个市级部门的同志组成的党政代表团,赴中部湖南、江西两省重点学习考察。
考察之后,市委市府针对我市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重点学习借鉴各省在改善发展环境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重点学习借鉴江浙两省在改善发展环境方面所取得的制度成果,最大限度地清理、废止一批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政策,停止一批许可、审批项目,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综合整治一批重点窗口地区和行业,公开评价一批市政府职能部门。考察后的结论是,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降低门槛,增强拉力,保证“进得来”。真正做到放宽投资领域、经营条件,不限制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也就是“非禁即许”。比如,引导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与此同时,还要严禁部门权力私有化、商品化、随意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来源:时代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