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求生,山西中小企业如何突围》系列报道(八):中小企业创新的血脉,卡在哪?
“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句“杀气腾腾”的话,并非出自微软竞争对手之口,而是比尔·盖茨自己的预言。盖茨也并非杞人忧天,他认为一项新品理论上只需18个月的开发周期,如果微软在任何一个“18个月”内没有通过创新行为达成创新结果,那么破产就可能无法避免。
担心创新乏力而产生巨大危机感,这位世界首富、这个软件王国尚且如此,而山西的一些中小企业却至今未意识到这一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部分企业“弯弯腰”就能捡到真金白银,但又在另一方面进一步抑制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煤炭的暴利让不少煤老板对其他产业的前景漠视,“每天弯弯腰就能挣上几十万”,尤其是“要想富、钻黑库”的念头已经禁锢了他们对其他产业的嗅觉与关顾。
另外,我省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至今未改制或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清,责权不明。改制后的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企业的活力没有发挥出来。不少民营企业,仍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导致企业管理观念落后,方法陈旧,始终在低水平、低档次中徘徊,近七成的中小企业,其技术创新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为零。
而对一部分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他们虽有创新的愿望和热情,却往往受制于资金、人才、平台、投融资渠道等因素,在创新方面“有心无力”。“实际上,公司目前主要做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因为整体规模比较小,资金一点儿也不宽裕,企业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投放到研发或其他地方。”一位主营节能灯产品的公司老板向记者道出创新的“难关”。
目前,技术创新的费用大部分来自于企业。我省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在资本营运低效或无效的情况下,不仅要偿还债务、支付银行利息,而且还要上缴税金、提供财政收入,企业留利微薄甚至出现负增长,企业根本无力筹措技术创新的资金,使一些市场前景好、效益佳的技术创新项目无法实施。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