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流通业 必将冲击“中国制造”



  权威专家认为,外资大规模并购、收编、“招安”中资优质流通企业,其所具有的强大杀伤力和流通渠道资源损失被人们忽视了。外资进入流通业,还将牵涉和控制到中国大大小小制造商的产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前日,在广州市连锁经营协会召开的广州零售业高层与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指出,外资进入国内流通业,必将冲击上游制造业。

流通业安全一直被忽视

并购是外资进入中国各个产业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动作最快、收效最高、影响最大的手段。对此,宋则认为,外资大规模并购、收编、“招安”中资优质流通企业,其所具有的强大杀伤力和流通渠道资源损失被人们忽视了。

这些年来,什么是重要资源,什么是经济命脉,一直存在争论。但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使目光始终聚焦在能源和制造业,流通渠道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稀缺资源和重要命脉这一要害问题,从来就不受重视。实际上,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的新动向面前,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情况面前,流通业及其网络状流通渠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和战略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支撑,甚至被认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和国际政治地位的坚实基础。

由于忽视现代流通业的强大功能,人们对外商进入中国流通业的后果缺乏应有的警觉,认为这不过是流通业内部的事情,最多不过丢失一部分流通业的市场份额,倒闭一批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无伤大局。其实不然。

沃尔玛中国采购毛利润很高

目前的情况显示,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虽有促进外贸出口的短期作用,但也存在“影响力滥用的垄断”,即凭借网状流通渠道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考虑。

外资通过超低价大额订单机制和巨额采购,已经掌控了国内产品的流通渠道。新动向显示,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的真正目的,是运用网状采购—销售渠道的垄断优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倒逼中国的制造业屈从于其构建的全球供应链,纳入其苛刻的产业控制体系,最终牟取高额垄断利润。宋则举了个例子:沃尔玛2000年在中国低价采购了100亿美元,但这些中国产品为沃尔玛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其170%的毛利润。而2005年其含有高额垄断利润的低价采购已经高达180亿美元。另一种后果是,一旦失去竞争优势,榨取不到垄断利润,外资企业又完全可以凭借网状渠道资源的垄断优势,轻而易举地抛弃中国供应商,将大额采购订单迅速转移。这就足可令中国企业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走投无路。

宋则称:“外商所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外商已经发起的大规模进入,决不仅仅是中国流通业的自身命运问题,更将牵涉和控制到中国大大小小制造商们的产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建议政府阻止恶意并购

可以说,轻视流通的悠久传统,以及缺乏像样的流通渠道资源,已经使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沦为一无知名品牌、二无核心技术、三无销售渠道、四无商业信誉、五无有效信息、六无盈利潜质,被边缘化的一个个车间孤岛。因此,在市场经济新时期、新环境下,具有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商品采购和分销渠道,同样是稀缺资源,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绝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壮大国内流通业十分迫切,战略意义深远。中国在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理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以及网状渠道资源配置,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建议出台反垄断法,实施产业损害调查和反流通业倾销;依法限制、阻止恶意并购,实施反并购;商业网点立法,并严格执法;依法消灭各种歧视,保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国内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依法维护流通渠道安全和自主知识产权等等。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坚决纠正地方政府逢迎讨好外资企业,擅自对外资零售商实施“超国民待遇”的行为。但有专家也呼吁,中国的企业要做大做强,把自己变成“狼”,他批评广州零售业发展得不好,管理层的思想不够创新。要战胜外资,本土零售业应该不断创新,摸索盈利方式。


  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 孙晶 实习生 简丽娜 2007年02月07日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