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商业趋势透视
又是一年岁初时,又是一年展望时。
2006年,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层出不穷的中外并购推进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Web2.0的兴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营销互动平台,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渐渐浮出水面成为互联网的新宠,国学中儒家管理哲学开始与中国企业管理对接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展示出2007年中国商业发展的趋势。
“十一五”规划制定并实施,中国迈向和谐社会,中国商业环境又有了新的命题。2007年,中国商业何去何从?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求在2006年现象中能够窥豹一斑,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一点参考。
1. 学习马云好榜样,低成本做成大生意
推荐指数:4星
第一,我不懂技术。公司里开发的软件,我会第一个试用。第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所以过日子必须小气。第三,我们没有商业计划,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相信,马云的这番话会让很多“财大气细”的失败者汗颜。
不懂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商业计划,这在普通创业者看来,想取得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当大部分人都能够掌握技术、拥有资金、都有创意的时候,成功需要寻找新的途径。专业人士分析马云:他遇到了好的市场机遇,他善于整合优良资源,他知道坚持与成功的距离。
市场机遇:市场机遇的发现,是拥有丰富阅历和思维敏锐的企业家的专利。马云在做阿里巴巴时,正值中国互联网兴起,企业广告形式穷途末路时刻。整日穿梭于互联网顶尖高手之间马云,对互联网的走向了如指掌。当三大门户网站之间开始露出拼杀迹象的时候,马云独辟孤径,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迎合了没有资金中小企业做生意需求。随后,同出一派的B2C制造者孙彤宇又打造了淘宝网,迎合了年轻人的购物习惯。
坚持为本:当开始新浪、搜狐、网易开始挣大钱的时候,阿里巴巴还在苦苦挣扎。在外界看来,阿里巴巴根本就不是互联网的方向,但马云不以为然。分析当时的市场,互联网刚刚兴起,普通网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电子商务还存在信用缺失。信心的培养需要时间,当一个企业参与到电子商务之中并遵守了规范之后,第二个企业就产生了信心,当第三个企业参与其中的时候,第四个企业就看到了信心……当参与者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马云就成功了。
整合资源:马云用富有无限前景的阿里巴巴项目和雅虎又玩了一把资本游戏:阿里巴巴并购了雅虎中国,并且还获得了雅虎10亿美元的投资,即赚了名气又赚了实惠。在国内,马云获得风投的能力或许不是第一,但其游说的能力在IT业内,却几乎无人能及。并购雅虎中国之作,令马云掌握了互联网业内的几乎所有项目:门户网站(雅虎中国)、搜索引擎(3721)、电子商务平台。谁又能知道,他将来又会不会通过游说孙彤宇再把B2C平台淘宝网并购到自己的手中呢?
点评:有人说,学马云肯定死。对于这种说法,我的理解是,学马云做电子商务网站肯定死,但学马云做事业的方式肯定能成功。生意都是从小做起来的,马云的这些能力掌握了多少,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
2. 打造新团队,请用儒家管理模式
推荐指数:3.5星
在中国企业家迷信了一段时间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后,却突然发现西方的企业家却正在中国国学里找方法。过去上MBA班充电,现在到“国学班”里去“寻经”。据了解,中国“国学班”的学费明显高于MBA的价格,清华的"国学班"为26000元/人,复旦的则为38000元/人。国学真能给企业家带来这么高的价值?
将国学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的是国学中的儒家理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是用儒家理论管理了整个国家,效果很不错。在日本号称“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将中国儒家理论运用的淋淋尽致:“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儒家理论讲究“仁政”,其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如此说来,儒家理论的确是一本管理学。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儒家关于人性的认识有两派: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治理应该讲究“以人为本”;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治理应该讲究法制。西方的政治家、企业家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明了民主制度,同时他们也没有否定“人性本恶”,所以又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基督教的辅助下,恩威并济地轨人向善,老老实实地打工。这完全符合人性“趋利避害”的心理,把员工牢牢地控制在老板身边。
至于怎么管理,那就更加复杂了,简单分析,仁、德和礼是三种主要手段。其中“仁”的运用最为重要,老板通过“以身作则”的办法,来带动员工,将团队塑造成一个集体,让员工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同享福的前提是先共患难。至于“德”,中国老板运用的都很好,制定了各种道德规范,贴在公司的墙壁上,做得好的奖励小红花。而“礼”更加适合中国人,老板的地位不能动,首先要被员工尊重,见面问好,下班打招呼,平时送点“礼”(此礼非彼礼),可以私下联络感情。礼,很符合没有感情办不成事情的中国国情。
儒家的管理哲学绝非如此简单。在《资治通鉴》里,人人都是权谋家,这些权谋家个个都深谙儒家管理哲学。2006年及之前,中国的企业家学完了西方MBA课程,掌握了六西格玛理论之后,2007年应该回头学学儒家的管理哲学了。
点评:其实,关于儒家的管理哲学,中国的老板们早就开始运用了,只是不够系统,尚未形成体系。专门针对企业家开设的“国学班”开课了,老板们终于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一下,提升一下自身帝王般的“大气”指数。
3. 太复杂、太累,企业经营流行做减法
推荐指数:4星
企业家在企业中的功能只有一个:制定管理办法,然后实施下去。
制定管理办法是一门大学问,有的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刚成为企业家的老板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成本控制原则。简单化应该是流行趋势,前提是保持专业化的方向。2007年很多法律法规将会出台,市场将会更加规范,老板只要按规则办事,一切就会简单了。
管理学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团队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等很多,团队管理上节已经有所论述。至于营销管理和品牌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战略问题,可以延伸很多问题,比如当前流行的多元化还是专业化问题。中国企业家口袋里有了钱,喜欢走多元化路线,把盘子做的大大的,好像能够挣到很多钱。2006年,在这条多元化的路线上倒下了很多企业家,2007年,他们应该做减法了。
业务、项目外包:西方国家流行业务外包,中国和印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接包中心。印度的软件开发业务很厉害,英国的财务管理很厉害,中国的产品加工很厉害,接包的确让中国企业家赚了不少钱。随着中国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成本的逐渐提高,以及中国自主品牌价值越来越高,中国有些行业也开始了外包的业务。例如保健品企业,很多企业都是只负责生产产品,具体的商品销售会交给专门的营销公司去运作。外包现象代表的方向是专业化,这是做减法的前提条件。
否定多元化:早些年,“巨人”、“德隆”都是因为多元化倒下的,盘子做大了,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资金来源,用自己的“短腿”和别人的“长腿”赛跑,等于自寻死路。在市场逐渐细分的环境下,多元化应该改道走专业化道路了,给自己项目群做做减法。做减法的企业有一个好例子,就是万科。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万科拥有的业务已经包括外贸出口、零售、房地产、影视、广告、电器工程等。“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什么都涉及到了”的王石开始对自己的业务做减法。到现在,万科已经成了专业的房地产公司,但规模却比原来的航母大多了。
点评:“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企业家缺少的就是这种“退一步”的心态。做大是目标,做强是前提。多元化的失败案例已经很多,专业化的成功案例也已经很多,这些都是准备“做强”的企业家提供不少研究素材。
4. Web2.0时代,老板站前台营销
推荐指数:4星
Web2.0颠覆了互联网的经营模式,也给企业的营销带来新的平台和启示,企业营销似乎也正在进入2.0时代。“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企业家的最高境界,但并适合于2.0时代。
“我不是不见人,我从来都见客户的,最小的客户我都见。”华为老总任正非的这句话似乎说明一个问题:老板要亲自上阵营销。尽管,任正非的这句话有夸张的嫌疑,但其倡导的老板营销却不容质疑。2006年,像任正非这样在前台营销的人物并不在少数,向文波、任志强、潘石屹等人,都深谙此道。和任正非不同,这些人选择了更宽阔的平台,用自己的观点更多的客户。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新浪上的博客被称作中国第一财经博客,起因于三一重工在2006年被并购时倍受外界质疑,向文波主动出击在博客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最受关注的事件,最有分量的发言人,最宽阔的媒介平台,这种营销的作用将有多大?此事上,向文波很有胆识。
有胆识的企业家还有一位,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在新浪上博客,同样扎人眼球。到目前为止,潘石屹的博客点击量已经超过了2792万,这意味着2792万人次知道了潘石屹的同时也知道了他的SOHU。同样地产界的两位大腕,华远的任志强和万科的王石在新浪上同样建立了博客。房地产大战,又多了一个平台。这种方式,比斥巨资在央视投广告,比请昂贵的和企业形象不搭边的明星代言效果还要好很多。
为了充分论证这种观点,再列举几个例子:频频接受记者采访、出书讲协同理论的点击科技总裁王志东,主持“西湖论剑”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总是语出惊人的吉利总裁李书福等。这些人,的确是在“作秀”,但同时也是在“做品牌”,做品牌的形象。
从商从政,都需要营销,个人形象很关键。美国总统布什给自己的女下属打伞,到民间去抱抱居民的孩子,都属个人品牌塑造工程一部分,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一种手段。2007年,已经泛滥的广告手段将会更加泛滥,企业可利用的广告资源也不可能再翻来覆去的炒,怎么办?2.0时代来临,老板走上前台去营销。
点评:“老板是企业的天花板”,老板的高度决定了企业的高度,老板即是企业形象的化身。这种观点运用在企业营销中,老板就成了企业最佳的营销工具。如果这个企业老板在业内的影响力很大,那就不要浪费,要充分利用影响力,走到前台让客户看看企业的高度。
5. “和谐”将给商业环境一个纯净“蓝天”
推荐指数:3星
“企业的责任是创造最大利润”这一理论的地位无法撼动,但在“一部分先富裕起来”之后,企业的责任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社会责任。
在中国富人们不断遭受到“原罪论”、“缺乏社会责任”责难之后,一些企业家开始频频捐款,或用于修缮校舍,或用于救助患病儿童,或用于支援灾区。但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企业,绝非简单的几次捐款、赞助行为能够完成的。这些看似温情的面纱,遮不住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本质目的。现实中,很多捐助行为都是经过了认真分析之后,为了塑造企业形象进行的一次广告宣传,一次变性的企业营销罢了。
企业家的本职活动是通过经营企业,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其无论是创造最大利润还是承担社会责任,都应该在经营企业中完成,而不是在经营之外赞助公益事业。“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同时也为企业家平衡追求最大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制度的动力。
自然资源浪费、员工福利保障缺失、自然环境污染严重、逃避纳税人责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整个商业环境的天空污染。“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政府将会陆续出台一些政策,逐渐缩短贫富差距,让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企业家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制度下,过去那些为了追求企业最大利润,而失去理性的对社会成负面效益的企业,将会受到公平的社会机制下,受到惩罚。
社会公德心、商业诚信度、资本的洁净度、员工保障度都将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和谐”的标准。正如远大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所言:“我们做企业的体现在七个不做,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恶性竞争,不搞三角债,不偷税,不行贿,没有昧良心行为。”
对社会责任的定义,英国经济学家从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一是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成长,因为没有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成长,很难谈到社会责任;第二是社会福利。这篇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认为,一定要实现企业成长和企业对社会的福利的双赢,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点评:社会公德心、商业诚信度、资本的洁净度、员工保障度都将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和谐”的标准。企业家是企业的人,也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在和谐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一体化的,没有一个方面能够缺失。
链接:企业家语录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
“要像卖打火机一样卖汽车”、“做企业就跟养猪种树一样”。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
目前中国商业要打造成为三层伦理:第一层是大商圈环境伦理,第二层小商权企业伦理,第三企业家个人伦理。
——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
这个世界是平的,照搬外国人的管理模式难以搞好中国企业,中国需要管理创新,用美国、西方的管理模式,也应该融入中国的管理模式。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少春
所谓企业家就是利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的能手,企业家最大的本事就是整合资源。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
来源:卓越管理 2007年0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