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
“中小企业对外合作20年”暨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二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2006年12月29日上午,“中小企业对外合作20年暨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二十周年座谈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总结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经验,努力把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推向新的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欧新黔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郑斯林和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等出席并讲话,外交部、商务部、农业部、中国贸促会、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做了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4200多万户,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超过517亿美元。一些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取得突破,并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已由对外合作初期以输入新技术和资金为主,向技术出口、境外加工、海外投资等输出型方向发展;海外投资方式也从最初的货币、实物投资向股权置换、跨国并购拓展。可以说,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内容、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在这一历史时刻,回顾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历程、总结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经验、探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新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指导和服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在座谈会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就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20多年来,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合作方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生产技术和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合作方式。目前,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出口、海外投资、境外加工等多方面的对外合作,在海外投资领域,投资方式已由最初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向股权置换、跨国并购等多领域拓展。在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注重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对外合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对外合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欧新黔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也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以及国际产业转移都为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清中小企业对外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挑战。中小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相同,产品结构相对落后,管理和技术水平不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及市场行为不规范,都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因素。
欧新黔说,“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着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常引导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鼓励企业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积极承担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发展产品加工、劳务输出,建立营销网点,开展合作研发,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办好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为中小企业扩大开放搭建平台。
以中德合作、中意合作为始任的“中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于1986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20年。欧新黔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成立2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欧新黔在讲话中指出: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事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各国中小企业组织的赞誉和信任,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希望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的同志们,坚定信心,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工作,为中小企业对外合作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郑斯林在总结过去二十年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工作经验时指出:第一,对外合作要有明确的地区政策导向。我们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就生产结构而言,这种转变可以概括为: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结构产品单一化,工艺大而全;到市场经济体制,产品多元化,工艺专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大企业将它的许多工艺分散到中小企业中去,客观上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中小企业对外发展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第一步,产品的出口,把产品卖出去;第二步,技术和硬件的出口,在国外办厂;下一步,软件的出口。我们国家资源缺乏,利用人多、智力高,来做软件出口,软件出口将带动硬件出口。在这个过程中,地区政策逐渐转变为货物出口主要在发达国家,技术和生产线侧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第二,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形式。我国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形式已从初期的“引进来”,发展到现在的“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走出去”过程中,政府不仅要积极鼓励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法律咨询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而且要寻找更具实效、可持续的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形式。当前,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对外合作的成功模式之一。为此,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我国中小企业按照产业特点成规模、成建制地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或者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小企业发展园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中小企业要注重创新。中小企业顾名思义规模小,销售量小,产品校但是小产品有大市常我们的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简单的仿制,做一些低档产品不行,现在要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规划中对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国中小企业要研究创新,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依靠技术创新
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指出:我们的政府部门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意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的组织安排来支持它才能发展得起来。1998年开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我们协调中心的工作,包括经贸委的中小企业司的工作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就迅速发展起来,并为中国的崛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敬琏教授着重谈到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他认为:首先,就是我们富余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要对付这种情况,我们的中小企业就要升级,就需要爬坡。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加入WTO的过渡期现在已经过去了。国内市场全面向国际市场开放,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融为一体,竞争加剧。而我们中小企业从它的经济实力,从它的技术水平,要应对这种加剧了的竞争都要费很大力气。需要提高它的技术水平,提高它的管理水平,提高它的产品附加值。这就是除了过去讲的中小企业要专、要精、要特,还要加一条就是要技术创新。其实小企业的优势里有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创新。因为小企业规模小,更能够发挥每一个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不受繁琐的规则的约束。另外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每一个人的贡献和他的收益更加紧密,创新的主要来源是在小企业。所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发挥小企业在创新上的优势,能够用技术创新、效率提高使我们的小企业上一个台阶。
做专做强
国务院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特别强调了中小企业发展对振兴东北的重要意义,指出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它的特点就是大型国有企业多,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容纳了部分下岗工人和新生劳动力。
宋晓梧分析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和对外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二是转变观念问题;三是整体环境还要完善;四是对外合作缺少行业凝聚力和谈判能力,需要创造条件来发展东北的中小企业和对外合作。
北京视野中心主任钟朋荣教授谈到中小企业“走出去”有几种情况:(1)商业体系走出去,工厂在中国,产品拿到国外去卖。(2)商业体系放到国外。康奈在国外搞了100多家专营店。(3)商业体系和工厂两个都放到国外,这是海尔的办法。(4)工厂和商业体系都在中国,让外国人到中国来买,像广交会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另外,用互联网来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可以让全世界采购商和你见面,这种方式应该大力支持,搭建更好的互联网平台,开创新的销售方式和体系。中小企业走出去要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比如信托租赁。他认为不宜片面提“做大做强”,而应该提倡“做专做强”。
来源:新华网经济日报 邵红2007年0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