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间50%的进出口由中小企业完成
中俄友好:超越上世纪50年代——上海与“中俄国家年”经济文化研讨会侧记
12月21日,中国人民极为重视的农历节气“冬至”前一天,中俄两国经济文化界人士聚会上海,探讨如何把“中俄国家年”活动推向深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主办、文汇报协办的第五届中俄关系和地区合作论坛:上海与“中俄国家年”经济文化研讨会在兴国宾馆宴会厅拉开大幕。
尽管按节气讲,上海已进入隆冬季节。但是老天似乎愿意为中俄关系的发展加把火,和煦的冬日投射出阵阵暖意,一时竟令人们产生春天来临的感觉。一辆辆小车鱼贯而入,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的官员、俄罗斯联邦工商会的代表、俄罗斯航空公司等著名企业在上海的经理人员下得车来,脸上冒出了热气。在宴会厅大楼前迎接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人员打趣说,会议还没有开始,中俄关系已经升温了。
著名翻译家草婴先生就中俄文化交流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认为中俄友好是长期趋势,“中俄国家年”活动的开展具有深远意义。他指出,中俄两国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地理上,一个是东亚大国,一个是横跨欧亚的大国,幅员广大。
草婴先生认为,中俄文化交流总的来说是很充分的,但是还有可以进一步提升的领域。比如,俄罗斯近15年来的转型,社会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是怎么一步步变化的,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所以,要大大加强对俄罗斯现代社会的介绍。
与会代表并没有沉浸在今年中国“俄罗斯年”系列活动取得的成就之中,而是从多角度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之处,从而让明年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取得更大成效。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东亚代表处首席代表帕维尔·库兹涅佐夫在分析中俄经贸交往的现状时说,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两国间50%的进出口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明年将有一万名中方企业家前往俄罗斯做商务考察。但是他发现,文化差异给商务活动造成了重重困难。翻译人才的缺乏使双方交流产生问题,而能够了解双方历史文化传统,掌握科技信息的专才更是寥寥无几。
对于这一点,与会者都有同感,并提出了不少加速培养人才、打好文化交流基础的建议。本报代表在发言中引用莫斯科大学著名汉学家华克生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的良好祝愿——“期待中俄文化交流胜过1950年代”,赢得了全体与会者的赞同。
来源:新华网记者 文汇报卢宝康 2006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