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2006,中国与世界共同见证



  编者按
  2006年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对于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外经贸新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几大国有银行的成功上市,国企海外并购步伐的日益加快,都已成为2006年中国经济诸多亮色中的组成部分。
  在一年将尽之时,本报编辑部从今日起连续两周推出年终特稿,本周推出五篇“回顾2006”特稿,下周推出五篇“展望2007”特稿,以图在追寻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足迹之际,把握2007年中国经济变化脉动,敬请读者关注。
  “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词,如今正频频出现在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识和赞同。2006年,中国在外交、外贸等领域身体力行,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展示着“和谐外交”与“共赢贸易”的魅力。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既充满成功的喜悦,也偶有失败的教训,如今都已定格此刻。重要的是,中国正与世界同步成长,共同见证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1万亿美元,中国成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令中国一次又一次走到聚光灯下,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今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额高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进入11月,外汇储备更是以突破万亿美元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新高度。
  “世界第一”的背后,折射出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信号,引人关注。巨额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筹码,表面上是为国民经济安全构成了一道坚固的“万里长城”。即使中国今后资本管制放松,国家经济出现波动,国际投机力量对中国有所觊觎,也会投鼠忌器,而不敢轻举妄动。
  但巨额外汇储备并不意味中国经济就可高枕无忧,高额的外汇储备不仅累积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中国配置这些资金的难度,还增加了央行和外管局的外汇管理难度。

  2度访华,保尔森“领衔”游说中国经济

  延续着2005年的三大经贸摩擦——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和知识产权,中美经贸在2006年一直是踮起脚尖、悬着心地走钢丝绳。直到华盛顿要迎来一个新的圣诞节,人们才猛然发现,这看似艰难的一年竟然颇为平静地走下来了。
  今年以来,美国经贸高官频频访华,中美经贸一再牵动全球经济的神经。年关将至,“中国通”财长保尔森二度访华,带来的是超豪华阵容的多位部长级官员,共同开启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中美经贸,乃至更广泛的双边关系,推向一个更加令人期待的高度。
  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面前,中国需要的是信心;在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面前,美国需要的是耐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美两国需要在现有实力和未来潜力之间,寻求共同利益所在并努力使之最大化。

  3巨头不让,2006铁矿石谈判中国缺失话语权

  历时7个月长达6轮,今年全球铁矿石谈判于6月尘埃落定,被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掐住脖子的中国钢企,极不情愿地接受了进口铁矿石涨价19%这一结果。为此,中国钢铁企业将不得不一年多支付70亿元。
  “买啥啥涨价,卖啥啥便宜”,这似乎印证了中国近几年在全球贸易中的尴尬角色,实质上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话语权的缺失。看来,要凭借“中国因素”造就“中国价格”,中国钢铁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2007全球铁矿石谈判帷幕已经拉开,以宝钢为首的中方代表将与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巨头再次进行价格博弈。能否拿下最终定价权,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一钢铁大国意义重大。这个硬仗,拿得下来吗?

  4大行业开放,中国入世成绩A+

  2006年12月11日——这一天,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宣布结束,这意味着金融、汽车、农业、电信四大行业将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5年前,当中国向世界作出承诺时,许多国外人士半信半疑,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引用成语表达了中国的态度:言必信,行必果。5年来,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
  经历了五年的洗礼,中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和规范,并按照承诺逐年降低了关税、在2005年完全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放开外贸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认真履行透明度义务、按WTO规则和中国的承诺清理了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再次回首2001年,中国入世前后,讨论的焦点是“WTO规则将如何冲击中国”,如今,话题的中心正在变成“中国将带给WTO什么”。“总的说来,中国的成绩是A+”,WTO总干事拉米给中国入世5年的表现打出高分。
  放眼未来,入世5周年,只是另一个开始。

  5年之后,安倍访华成就“破冰之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8日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引用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两句词来形容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成为诠释2006年中日关系发展轨迹的最好注脚。
  “政冷经热”的中日关系也许是近年来中国外交最困难的领域。虽然两国的经贸合作继续维持着较紧密的水平,但在小泉首相当政的五年多里,中日政治关系降低到了1972年以来的最低潮。两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东海大陆架划界、领土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即便如此,中国从未放弃过改善中日关系的努力,因此,当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的意愿时,中国立即采取了积极的反应。

  6方会谈,中国成稳定世界重要力量

  在防扩散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防扩散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尤其是在朝核问题上,中国作为朝鲜的友好邻邦及六方会谈的主办方和协调者,发挥了任何国家都难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为避免朝核危机完全失控做了大量令全世界称道的工作。
  在朝鲜进行核试验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06年10月14日通过了关于朝核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在中国等国家的努力下,该制裁决议一定程度体现出“有力”和“适度”的原则。随后,中国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进行穿梭外交,最终使六方会谈有望恢复。
  如今,中国为重启六方会谈而进行的多边斡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朝鲜同意重开谈判,无疑是自朝核试以来最大的外交突破。可以说,在积极参与解决朝鲜核问题,通过多边外交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方面,中国发挥的领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已成为稳定世界的重要力量。

  7时代到来,人民币呈渐进升值态势

  进入2006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特别是11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刷新记录。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71%。
  有关美元兑人民币“破8”的预期,在4月中旬就已经出现。当时,正值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夕,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将出现快速走强的趋势,一度创下汇改后1美元兑8.0022元人民币的最高点,并引发市场预期人民币最快于该周内“破8”的期望。随后,人民币汇率几度经历“七上八下”,如今已稳稳迎来“7时代”。
  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最大的压力来自美国。美国人对人民币汇率一直有一个近乎蛮横的观念,“虽然(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中国人)的问题”。而央行行长助理易纲近期再次表态可以视为中国政府在人民币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人民币汇率是一个主权话题,中国将站在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自主决定。”

  8项举措,标志中非合作新顶点

  11月,来自非洲48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北京,共商建立和发展中非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非外交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最多的一次盛会,标志着中非合作达到新顶点,同时也为南南合作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长期实践中,中非之间形成了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经济上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宝贵经验,成为双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基础。
  此次峰会期间,中国宣布在今后3年内将对非洲援助规模增加一倍,并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中国同时还宣布免除所有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9成海运格局破,中印重启“丝绸之路”

  7月6日,中国和印度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两国中断了44年的边境贸易。“丝绸之路”的重新开放,使中国和印度的贸易距离大大缩短,为中印贸易开辟了海洋以外的“第二条贸易通道”,而此前多达九成的中印贸易都通过海运实现。
  “丝绸之路”的重启,促进了拥有23亿人口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潜在商品市场的陆路连接,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中印航海运输的负担,使得两国的贸易通道多元化,进而带动两国边境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11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与印度加强合作,既可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加强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友好访问,是10多年来首次访问印度的中国首脑,此次访问大大消除了中印之间现存的疑虑和不信任,为发展两国经贸和政治、安全合作扫清一些障碍。

  10份文件签署,见证上合组织新成果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之际,中国承办了第六次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10个成员国、观察员国元首和领导人,以及阿富汗、联合国、独联体和东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上合组织未来发展大计。
  6月15日,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等10份文件,涉及信息安全、反恐、教育、经贸和金融合作等领域。
  中国是上合组织的创始者,亦是上合组织成长的呵护者。在今年的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努力把本地区建设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并从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提出四点建议,特别是提出“缔结上海合作组织长期睦邻友好合作公约”,显示出中国长远战略眼光和塑造和睦周边环境的真诚期待。

  11年反倾销最多,“中国造”屡遭不公平待遇

  随着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遭遇的反倾销数量大幅增加。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发表报告称,在今年前6个月的全球反倾销诉讼中,有1/3都是针对中国。至此,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就一直成为全球反倾销诉讼的牺牲品。所谓“树大招风”,由于反倾销措施是最普遍的贸易救济手段,而中国出口贸易额每年都有惊人的增长,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受到WTO其他成员的倾销申诉或调查并不意外。据了解,中国在塑料制品、纺织类产品、鞋类制品等领域,都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因此成为反倾销的诉讼目标频率也是最高的。

  12项协定,中俄关系进入“蜜月期”

  11月,正在中国访问的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与温家宝总理签署了12项双边合作协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核能合作和共同开发利用油气资源。这是中国加强自身能源安全的又一大举措,俄罗斯也意图借此减少对欧洲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中俄间的合作还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也分别举行了晤谈。中俄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加强。
  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24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预计全年贸易额可达3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照此速度,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可能提前实现。
  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2006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巩固。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年的俄罗斯“中国年”里,中俄关系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3国对话,中国-东盟谋求更多机遇

  与停滞不前的WTO多哈回合谈判相比,东盟10+3(中日韩)的对话与合作正在快速发展,13个国家正努力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
  今年正值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和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东亚是中国与邻国关系最复杂的地区,处理好与东亚各国的关系对中国和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中国一如既往,务实地推动与东盟的互利互惠关系。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有着10个国家、450万平方公里、5.5亿人口的区域联盟,同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古老大国之间,政治上、经济上缺乏互信的状况逐步消除,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中国与东盟,用了15年深化友谊、提升合作。再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相信双方的互信合作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亚洲和平稳定乃至和谐世界的最终形成做出新的贡献。

  14家鞋企站起来,抗辩欧盟重税“中国鞋”

  沸沸扬扬的“中国鞋”在欧盟遭受反倾销关税,已经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一个缩影。自从10月初欧盟公布对华皮鞋反倾销案终裁结果,这起欧盟历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对华反倾销事件,牵涉到了1200多家国内制鞋企业。但最终只有14家企业拿起WTO规则的武器,对欧盟反倾销提起诉讼,更多企业则选择了“沉默”。
  2006年,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有些频繁。继2005年纺织品大战之后,中国鞋成为再度遭受贸易战的又一优势产业;欧盟采取的贸易救济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彩电到鞋再到草莓,即使没有“特保”,欧洲人同样可以娴熟地挥舞反倾销大棒;而连同美国、加拿大将中国汽车零配件关税政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西方国家首次联合起来让中国作为被告遭遇WTO诉讼,也是中国作为被告遭遇的第二起WTO诉讼。
  当然,相比于中欧贸易额的不断扩大,以及这种扩大给双方带来的收益,中欧贸易间的摩擦所占的数额仅仅是一小部分。显然,面对来年可预见的贸易摩擦,并不会使中欧关系发生大的逆转。


  来源:《国际金融报》记者 魏红欣2006-12-18 第08版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