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国内商业银行未来发展?
银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从近期宏观形势看,已经和正在实施的宏观调控的紧缩效应,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资金投放过多,GDP增长速度偏高,国务院、央行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产业政策方面主要是限制过剩行业的产能增长,金融方面主要是两次提高贷款利率,一次提高存款利率;三次小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冻结资金约4500亿元,加上4倍左右的乘数效应,对货币供应量的最大影响理论上达到1.8万亿。由于商业银行持有较高的超额储备,实际影响小于理论值。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已达9%的高水平,是1998年3月份以来最高的。货币紧缩政策,包括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扩张。央行披露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金融机构9月份贷款同比少增1200亿元,10月份贷款仅增加170亿元,M2增速则持续数月下降。宏观调控的另一负面效应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潜在风险,虽然其恶化的程度目前尚难以估量。
就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来看,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使金融脱媒逐步深化,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带来挑战。目前,中国银行业仍占据金融总量80%以上的比重,随着证券市场的加速发展,直接融资将对信贷资产造成直接的挤出效应。中国股市目前已经解决了股权分置这一根本性制度缺陷,其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是无庸质疑的。目前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只有6万多亿元,约占2006年GDP的30%,以发达国家平均100%的证券化率计算,则中国股市的市值应该达到20万亿。这还是以2006年的GDP总量静态计算的,未考虑我国未来15年GDP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除股市外,债券市场也将对信贷资产产生替代效应,以短期融资券为例,去年开始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已累计发行2000多亿元,未来中长期企业债券对中长期贷款的替代效应将更加显著。金融脱媒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银行产生影响:一是降低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构成巨大压力,不仅在规模上延缓银行资产业务的增长速度,而且由于信贷需求的相对萎缩而对信贷资金利率构成向下的压力;二是由于银行资产业务需求减少可能加大银行存差,加剧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三是银行的客户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型企业更偏向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银行将被迫在中小企业及个人资产业务上拓展空间。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历10年时间,但最核心的基准利率仍处于管治之中,即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是不能突破的,换言之商业银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利差是政策性赋予的或者是有制度保障的。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高达4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是十多年来最高的,与国外相比也明显偏高。应该说,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客观需求有密切关联。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扶持政策包括两次剥离巨额不良资产、动用财政资金及外汇储备注资,以及通过利率管制造成非常可观的利差。以上措施显著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为其在境内外上市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改制上市(目前只有农行例外),这一体制背景将趋于弱化。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必然全面推行,制度性的高利差必然结束。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的利率市场化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价格竞争加剧,利差空间明显缩小,而我国还将面临金融脱媒加速的特殊形势,利率下行空间可能更大。
更为直接的是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有力竞争。今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将履行入世承诺,向外资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其他非歧视性限制,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许多外资银行具有长达百年以上的市场化经营历史,其治理结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服务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全能银行的经营能力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地位,对高端客户(尤其是外资客户、国内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不可避免。在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也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不仅表现与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直接竞争,也包括未来外资银行通过收购中资银行股权形成的外延性扩张而导致的竞争(这一情况将在中国放开外资银行持股比例后很快发生)。
由此看来,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和转型中还将面临许多问题。
要加快向私人金融业务的转型。国外先进银行的私人金融业务非常发达,例如资产规模居于世界前两位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均占资产业务的50%以上。这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金融脱媒的大趋势客观上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加快向私人金融业务的转型。
公司业务将面临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服务的现实需求。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对商业银行来说,由此而造成的资产业务的缺口必须由中小企业和个人业务来填补。中小企业融资是中资银行的弱项,主要是中小企业信贷固有的风险高、边际效益低、银行不愿做业务(因而经验积累也少)造成的。未来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谁走在了前面,谁就占据了先机。
中间业务必须加快发展。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发展已进入“爆炸”时代,国内优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幅保持在50%左右的高增长,但与国外银行比较,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是中间收入的占比,还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较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未来不能在中间业务收入竞争中胜出,将很难成为优秀的商业银行。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利差缩小以后,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要逐步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混业经营是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中间业务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混业经营。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为此进行人才和业务储备,在一些法规允许的边缘业务上率先立足。
不能放松传统业务。虽然未来体制转型、业务转型非常重要,“搞不好明天没饭吃”,但传统业务搞不好,“今天就没有饭吃”。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维持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的较快增长,是对股东应负有的天然义务,也是维持良好市场形象和股价稳定的根本保障。而且,传统业务积累的盈利,将为业务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在服务意识和水准上,要向国外先进银行和国内先进行业如航空业看齐。乘坐过海南航空的人,都会深切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服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甚至残存着官商意识,与未来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2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