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环境改善明显



  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日前在北京发布。结果显示,2005年,决定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各要素指数均有所提高,其中制度环境的改善最为显著。过去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或某种缓解。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普认为,这说明国家鼓励、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措施是卓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加强。

该指数由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和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发布,是我国目前唯一涉及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数。

据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课题组首席专家李维安教授介绍,一个密切配合的、稳定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改善其经营绩效,反之则会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和威胁。

报告显示,决定制度环境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三个要素指数,均较上年有所提高。法律环境改善得最多,其次是经济环境,最后是政策环境,这表明目前仍然存在政策不合理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

据介绍,过去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或某种缓解,其中政府为企业办事的效率较低和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变。

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对政府办事效率感到非常满意。专家分析,这是因为,与上年相比,各地方政府部门改变了过去的行政审批制度,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中小企业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常被作为弥补财政收支平衡和转嫁负担的对象。

严格地说,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并不存在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特殊优惠政策。但从调查结果看,中小企业对目前的税费负担状况感到满意。各地颁布的相关中小企业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袁普介绍,从2005年确定的有效指数成分企业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不大。经济发展潜力提升最快的是西南地区,随后分别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最后是华南地区。

截至2005年,我国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已超过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6%,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上缴税收占总额的48.2%,实现了70%的进出口额,解决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中小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活力之源,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来源:中青在线 记者 郭永刚 2006-12-05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