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之忧是否新兴市场之福(一家之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处于财政危机之中。对此,该组织的批评者有理由欢呼,但它的支持者也应该高兴,因为该组织面临财政危机的原因,乃是它的贷款客户们没有遭遇财政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要危机,恰如医生需要疾病一样。但一直以来,这名特别的医生太过成功了。因此,该组织的贷款余额已降至25年来的最低点。按照当前政策,预计该组织3年后的收入将从本财年的1.125万亿美元,降至7570亿美元,而支出将从9550亿美元,上升至1.036万亿美元。隐现的缺口显然很大。
但该组织的坏消息对其贷款客户而言却是个大好消息。新兴市场融资的风险正在降低,金融市场已经察觉并为之欢呼;利差也因之急剧收窄;投资者也在向新兴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金融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该研究机构所关注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外国私人部门去年共投入了4000亿美元资金。
但是,资金流入的国家说:“我们不需要这些钱,谢谢。毕竟,我们的经常账户盈余总额已达2320亿美元,我们决定维持这一水平。”于是,他们又把资金推回了另一端,使之多数变成了美国财政部的负债。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产储备总额已达416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位资深研究员递交给杰克逊霍尔会议的一篇论文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这么做也许并没错:“长期来看,更依赖外资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反而通常增速更慢。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在工业国家中,更依赖外资的国家确实显得增长更快。”
经常账户存在盈余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更快。因此,目前穷国为富国提供资金的反常现象,也许并不会真的损害前者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穷国不健全的制度结构和金融结构。
这是否意味着外国资金在一国发展中毫无作用呢?当然不是。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现任、美联储理事的弗雷德里克·米西金在一本重要的新书中指出的那样,外国资金可以在微观经济层面带来巨大收益,比如更多的竞争、新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知识。对新兴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金融体系的价值尤其重大。
然而,这确实意味着,成为资金的净进口国似乎毫无裨益。新兴国家应当参与资本市场,但不能沉迷其中。
为什么可能会毫无裨益呢?这并非由于缺乏投资机会,有意在这些国家投资的大量外国资金便是证明,事实上,亚洲的高投资率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原因很可能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已积累了大量资金,因此不再需要外国人希望提供的额外资金。
另一个解释似乎是金融体系,这些体系无法成功分配流入资本。因此,由外国投资者直接挑选项目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为管理不善的银行或者肆意挥霍的政府提供资金,以偿还其负债,则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如果没有官方资本流出进行抵消,私人资本的大量净流入就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这将危害生产贸易产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的企业。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与金融危机之间的联系,尤其在流入资本大部分由外币计价债务构成的情况下。此类资本流入往往会造成经济体内的货币错配。于是,当汇率下跌时(一旦资本流入停止就会发生)大规模的破产就出现了。
对于诸多新兴市场经济个体而言,避免成为资本净进口国的决策似乎是有意义的。但一系列这样的决策还会造成全球性后果,在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石油输出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既然这个世界不能对火星产生顺差,那么其他国家就肯定要出现逆差。美国就是如此,它现在已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借款国。
世界偶然找到了一个方法,使这个易生危机的金融全球化世界运转起来。投资者将新兴市场经济体视为富有吸引力的目的地,但在诸多最受追捧的国家,政府厌恶吸收资本的想法。因此它们抵制货币升值的压力,并对流入资本再次循环利用,使之大部分投向了美国国债。因而,美国一方面对赤字大为抱怨,同时却享受着资金的流入。
因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有助于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易发生危机的变革,导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致力解决的“全球性失衡”。但该组织不仅对美国这个赤字国无能为力,而且对盈余国从未发挥过作用。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贷款客户的偿付能力正日益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正变得越来越无处可去。
1999年末至今年5月,全球整体上积累了2.78万亿美元新增外汇储备。自始至今所积累的外汇储备中,有3/5是在这段短暂的时期内积累起来的。不要再提我们生活在一个浮动汇率世界的荒诞说法了!如果说这些储备就是各国政府所能作出的回报最高的投资,这几乎无人相信。但这的确就是它们决定要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出口竞争力,以及它们渴望的经常账户强劲状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似乎提出,只有当一国拥有一流金融体系时,允许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入才有意义。如果说这就是世界必须要等待的,那么我们将无法屏息以待了。但让穷国的民众为最富国的消费者提供资金确实毫无道理。变革势在必行。但它不太可能轻易发生,也不会很快到来。
来源:《国际金融报》FT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 2006-09-28 第04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