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公众银行【快评】
正值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大干快上之际,保监局的这份罚单有如当头棒喝,它再一次提醒我们,上市不是目的,花钱也未必能买来完善的机制。
从以往经验来看,由于长期角色含糊、管理混乱,国有银行虽曾多次接受巨额救助,但最后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沉疴难起。也正因为此,在以往教训的基础上,本轮改革转而寄望以上市为标志的产权制度改革,希望借此引入过硬的内外部监督,从而迫使这些半官半商的机构能够真正转为现代企业,并与中国飞速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但是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国有银行这样一个长期为政策所庇佑、至今仍然享有市场垄断及价格管制所带来好处的半封闭部门,改革的难点并不仅仅在于“怎么改”,甚至还有“愿不愿意改”的问题。
这其实也是多位高管多次强调,要把国有银行建设为一流公众持股银行的原因。通过上市,可以借助信息披露、股东施压等方式,由外而内地驱使纠缠在既得利益中的国有银行看齐国际先进水准、讲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切实承担起与之权利相对应的社会责任。
从逻辑上来说,“可以”并非“一定可以”,在中国并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这样的反例更是比比皆是。看看A股市场那些漠视游戏规则、漠视股东利益的公司就能知道,即使是在上市后,公众银行并不必然就会随之而来,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危险始终存在着。
自建行上市以来,境外机构对其信息披露并非全无异议。为此,该行多次表明,其一贯严格遵循香港联交所和国家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规定。也正因为此,这一次其分支机构竟然当场抗拒监管,着实让人叹息不已。
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身系国家经济命脉,各界对其改革抱以极大关注和热情。温家宝总理曾表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必须下大的决心来保证这次改革成功。而若想不辜负于此等殷殷期待,包括建行在内的上市银行必须记住,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他们的艰难历程刚刚起步。
来源:《国际金融报》葛丰 ( 2006-09-15 第01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