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市炒作中国“十一”长假
在100天均线的支撑下,上周LME 3个月铜价再次上涨冲击8000美元关口,但随后在8100美元技术阻力的压制下出现回落,周末收盘于7875美元。
笔者认为铜价从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走势,与两年以前的走势有着相似之处,因此,2004年的走势存在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与2004年走势相似
2004年第二季度开始,铜价由3050美元下跌约20%,在2500美元附近构成一个双底形态,并在6月中旬重新走出震荡向上的走势。7月中旬至9月初铜价陷于区间震荡,后向上突破并在10月初创下3177美元高点后完成一次暴跌。而2006年5月铜价出现8800美元高点后,在全球金融紧缩的经济环境中出现下跌走势。无论从形态和时间点位上,走势都与上次颇为配合,目前向上突破能否创出新高为市场所瞩目。
判断铜价今后的走势,历史走势的参考作用固然不可放弃,本身的成因更需要琢磨。首先,从资金的角度看,两年以前在指数型基金没有大规模的投入市场之下,引发价格震荡的资金是一些传统型的商品基金,而当时远月合约持仓规模远远没有如今那么庞大,价格的稳定性也今非昔比。
上周国际铜价的上涨显得被动,智利Escondida铜矿罢工结束的消息显然在一些人的意料之中,但是消费旺季的来临、需求强劲复苏的预期却是他们所期盼的。中国市场上铜铝紧缺现货升水加大,成为价格上涨的契机。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进口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是较高的铜价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国内外比价倒挂,使得正套利无所适从。而铝市场的现货升水加大,现货月出现逼仓行为率先发出了价格上涨的信号。
警惕下跌动能释放
笔者认为,未来影响金属价格走势的一些因素不同于两年以前。
首先,黄金和原油的商品领头羊地位难以被替代。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暗示了短期头部的到来。由于过去能源类商品集中着大量的资金,一旦它们的投资回报下降,那么带来的资金撤离显然对前期上涨迅猛、回报丰厚的金属市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铜生产商菲尔普斯道奇放弃对加拿大矿业公司Inco 的收购消息,也发出了未来金属价格走弱的信号,任何一个矿权之争或矿业并购的失败实际上是金属价格到达顶部的信号。
其次是经济风险,美国第二季度数据说明经济速度已经放缓,升息周期对经济的紧缩正逐步反映出来。在无法排除美联储升息可能性的同时,利差关系帮助美元局部性走强,这会影响商品周期的运行。
10月初将迎来伦敦全球金属年会和中国的“十一”长假。老外们已经熟悉中国假期的规律,并对其运用自如。两年以前的故事会不会发生是难以判断的,但是目前任何短期趋势的变动都是值得注意的。如果价格目前推升速度有所加快,那么今后价格反向动能所爆发的力量也是惊人的。
来源:《国际金融报》其言 ( 2006-09-12 第03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