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一分为二看待市场换技术



  宝钢集团总经理徐乐江日前在郑州举办的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上说,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持续竞争优势,单纯依靠引进装备,以市场换技术,买不来也换不来属于企业自身的能力。

  有关市场换技术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以徐乐江的身份,公开抨击这一政策,说明我们的确有重新检讨这一实施了十几年的政策的必要。批评市场换技术的人常举出的一个理由是,我们的市场是让出去了,但技术却没有换来;即使换来,不是不入流的技术也是二流技术,没有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引进不但没有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侵蚀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基础,等等。我认为,问题没有如此简单。

  中国明确提出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想想看,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要想在短时间里赶上全球化的列车,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首先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拿什么来与外资交换,吸引他们进来。在当时,只有市场。撇开这点不谈,既然我们要实行市场经济,也就暗含着不得不开放市场。因为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即使别人不给我们技术、管理,我们的市场也不能封闭起来。何况,我们也一再强调平等互利,假如别人不给我们先进技术我们就不让外国的商品、资本进来,那我们自己的商品、资本还出不出去?换言之,在全球化时代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放开本国的市场是必然的。

  从市场换技术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来看,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引进装备和技术,以一批著名跨国公司为龙头,在中国形成了一条又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大大加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即使以饱受诟病的汽车业为例,通过与世界著名汽车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国制造的汽车已经成功地实现进口替代,甚至开始了出口,并形成了现代汽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此外,还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轿车技术工人、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现代汽车经营管理者。从而为内资汽车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基础。可以说,没有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实施,中国内资企业竞争力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年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忽视市场换技术政策带来的后果也是不应该的。实施这一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在于可以从技术和制度等方面模仿发达国家,实现跳跃式发展。模仿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外资,模仿的成本是开放市场。然而,鼓励跨国公司来直接投资,希望以此获得技术转移,这是一种付出成本而收益不确定的行为。基于这种不确定的非理性计算而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也就同样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实际情况来看,仍以汽车业为例,合资十几年,中国汽车至今仍未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总体研发能力与世界汽车业巨头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些曾经有的品牌,要么被“边缘化”,要么干脆销声匿迹了。从此意义说,“市场换技术”催生了汽车市场的成熟,也阻碍了民族汽车业的发展。

  市场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并且是有限资源。有种观点认为,5%的市场流失会对国家发展构成伤害,超过10%将构成实质性的伤害,超过30%将产生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在我们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时,应该明白,换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产业成长才是目的。市场是企业成长的必需品,技术是企业成长的奢侈品。如果没有换来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的先进技术,却丢了产业成长的基础即市场,将得不偿失。

  市场换技术政策当然还要继续实施。但是,它必须有适应条件。这就是,在一个充分开放、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市场的“所有权”不能由政府来代行处置,而必须交还市场本身。换言之,由市场自身决定是否需要交换技术。


  来源:《国际金融报》 邓聿文( 2006-09-08 第05版 )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