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资源调研报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摘要:调研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已经涌现一批主业突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且成长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有着强烈的外部融资需求,也有着迫切的公司治理和科技转化需求。从中小企业整体来说,要实现大发展与大跨越,客观上也迫切需要通过中小企业板这个平台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我们应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资源培育和服务工作,以中小企业板为平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编者按:今年伊始,深交所启动中小企业培育服务工程,派出40多位员工深入中小企业第一线,在全国展开中小企业的摸底、培育与服务工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与各地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工作关系,签订了40多份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实地走访了300多家重点中小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组织或参加了20多场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起到了上市培育总动员的重要作用。在此次调研活动中,共取得3328家中小辅导企业和后备企业的基本情况资料以及880家主要中小企业完整的信息资料,形成了一批上市资源分析报告、特色现象专题报告、企业案例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此报告以上述各报告为基础。本报限于篇幅,报告内容有所删节。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4%,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美国的3倍多、欧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成为承载着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任务最直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1.国有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9.6万户。其中,按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19.4万户,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见表1);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5.6%。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在家数累计增长23.3%的同时,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见表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法人家数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4年,在19.6万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达到32919户,占16.78%;实现总产值4.46万亿元,占比达31.35%。
2.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在19.4万户中小企业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有8万家,占41.4%。这当中,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按照GEP评估方法,对1.26万户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录中小企业样本进行评估,有2933家企业被评为具有成长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3.6%。此外,按照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27500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1.4%,仅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就达3285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2360家;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12.49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达61597家,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的49.23%。
二、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各地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协调工作,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如安徽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20条意见》;天津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资本市场与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举措;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中小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呈现体系化趋势。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西省推进了中小企业五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
第四,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措施相继出台。如北京市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为入围企业提供信用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获得了近13亿元的银行贷款。
第五,实施重点工程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如安徽省计划实施的“1355工程”,即从2005年起,重点扶持100户优势中小企业,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30个产业集群、50个创业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中小企业GDP总量接近全省的50%。同时,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许多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领导和规划。一些地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领导小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等,统一协调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内金融市场发展和拟上市公司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等有关事务。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证券强省、证券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提出了规划。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强“浙江板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奖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对企业、企业管理者或股东等的具体奖励措施,调动一切资源,优化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环境:一是实施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费优惠政策;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或返还政策;三是实行财政补贴或奖励;四是政府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五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六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担保问题、人才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资产损失等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第八,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与培育工作已逐渐展开。中小企业板启动以来,仅深交所会同各地证监局、政府部门就联合举办了25期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有1500多家企业6500多人次参加。湖南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计划在今后3年内实现每年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为各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政府对海外上市积极性较高,如江苏省制定并推出了“W3100计划”,即在3年内争取使江苏省的境外上市企业数达到100家。无论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还是在东北、西北许多偏远省份,有相当一批企业对到海外上市感兴趣。如对深圳民营经济50强的上市意愿情况进行的调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6-08-17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