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山东现象”的标本意义



  “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山东。”
  中国经济时报“‘十一五’蓝图中国行”的记者们发现,这句一度十分流行的顺口溜,如今在山东已经较少有人提起。山东人似乎越来越低调、越来越务实了。
  山东的官员曾在各种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态度——山东不会刻意追求高增长,也无意与兄弟省市攀比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但与此同时,山东的主要经济指标仍在继续“高调”地狂飙突进:在“十五”实现13.2%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升至“榜眼”位置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山东又以10206.4亿元的总量、15.3%的增速,保持在领跑全国的第一方阵。这也是山东首次在半年内实现GDP过万亿元。
  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山东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继去年超过“龙头大哥”广东之后,今年上半年再次超出广东约45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也已同广东相差无几。
  看起来,山东登上中国“第一工业大省”甚至“第一经济大省”的宝座,也许真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山东经济的这种火爆增长态势,从客观上说,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的大趋势;就主观而言,则折射出山东人的某种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作为一个夹在长三角与京津冀两大经济区之间的省份,山东的这种区位条件既可能成为它谋求更大发展的“地利”,也有可能令它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山东必须将机遇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近几年陆续提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宏大战略,正是山东主动出击的体现。
  日益强势的山东经济,无疑正在给其他发达省份构成无形的竞争压力。不过,也有一些舆论对“山东现象”、“山东模式”表示质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山东经济过于依赖投资拉动,对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大,难以保证良好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山东经济的国有比重偏大,国有大企业独领风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育滞后,由此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应当说,这些评价并非没有道理,有的还很中肯,包括山东人自己也不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
  但需要提及的一点是,观察者往往忽视了山东经济的某些特殊性,以至发生了某种偏差或误解。譬如投资,特别是在一些资源类的投资项目上,许多人没有注意到山东是中国东部最具资源优势的省份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资源的自给能力较强,山东形成了与东南沿海诸省截然不同的“(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产业格局,凭借生产上游产品和中间产品,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对山东工业数据的直线上升感到讶异。
  当然,资源优势只是相对的,资源富足不能成为粗放式增长的理由。其他省市遭遇到的资源瓶颈,山东同样也无法回避。山东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今后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指标为18%左右,省领导还严肃要求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压缩“三高”(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投资。到2010年,山东的单位GDP能耗拟降低22%左右,比中央提出的调控目标高2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经济,从本报采访组在山东的实地走访看,实际情况也与通常的印象有一定出入。据统计,2005年,山东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8%,其中民营经济占到34%,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十五”时期可以说是山东民营经济蓬勃兴起的五年。山东民营经济的主要差距在于,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但众星捧月的中小型民企太少。同“满街都是老板”的浙江相比,山东的民间财富聚集明显偏弱。
  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同山东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有一定关系,一方面,山东人普遍有求稳心态,创业和冒险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又有较为浓厚的家国意识,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较强。后者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山东诞生了一大批经营业绩不错的国有大企业和知名企业家。
  说起文化,这里不妨多探讨几句。经济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山东独特的文化积淀其实也是前文提到的“特殊性”的一部分。山东自古齐鲁并称。实际上,齐文化与鲁文化各有其特质:齐文化外向,鲁文化内敛;齐文化重工商,鲁文化尚礼仪;齐文化求变化,鲁文化讲继承……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后来的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的性格。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传统山东文化中既有积极的因子,也有消极的成分。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山东人需要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文化来。
  粗略分析了山东在资源、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特殊性,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观察和梳理山东经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完美的或完全合理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我们认为,“山东现象”是一种不可简单复制的现象。
  “十五”以来,山东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建设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从追求“省强”到强调“民富”、从追求规模到强调质量、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强调安宁祥和,山东的这一理念显然是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地方演绎”。
  实际上,尽管山东经济具有各种不可复制的特殊性,但是假如把山东放在全中国这个母体的背景下考量,还是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很多有意思的相似性: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山东是个人口大省;山东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山东自西向东、由内陆到沿海的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落差,正像是整个中国版图的微缩版;山东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再到制造业强省的演变,与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正相吻合;山东摆脱浓厚的国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尝试与努力,也正是当前中国各地正在实践着的方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成长中的山东为成长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标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山东经济,也就读懂了中国经济。我们期望这期特刊能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帮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车海刚2006年08月08日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