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  创新  协作  规范   |

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的三大动力



  7月28日,第39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外长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继续关注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展。

  应该说,此次外长会议只是一个例行的年会,而东盟一体化进程也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在近几年已从亚洲金融危机阴影下逐渐走出来,地区经济也显示出活跃的态势,作为拉动东盟经济的“三驾马车”,即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核心的外需型经济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专家认为,这三大经济动力能够加速东盟一体化进程。

  东盟经济的“第一驾马”是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核心,并由此辐射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外需型经济带。外部需求一直是东盟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其主要表现为以电子产品为主导的货物出口,及以商业、金融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出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它的成功经验起到了示范和“领头羊”作用。与2005年同期相比,新加坡今年第一季度的总需求增长了14%,其中外部需求增长了17%,而国内需求仅增长了3.5%。马来西亚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是机电类产品,2005年全年出口7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马出口总额的53.5%,其中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出口同比增长4.6%,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同比增长19.1%。
  东盟经济的“第二驾马”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建设,为东盟区域内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泰国今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指数年同比增率为8.8%,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2%;越南1至5月较去年同期增长16.9%,越南的招商引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柬埔寨经济增长维持在6%左右,经济改革已见成效,旅游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东盟经济的“第三驾马”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虽然自贸区刚刚启动,但从全面启动降税进程一年以来,中国与东盟整体贸易增长较快,且势头喜人。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中国自东盟进口达到8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中国向东盟出口达到617.8亿美元,增长23.4%。在双方各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上,降税后进出口贸易增幅尤为突出。例如,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橡胶制品增长了46.6%,矿产品增长了38%;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针织服装增长了60.2%,陶瓷制品增长了58.9%。

  经济整合对贸易区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东盟地区内贸易额不到贸易总额的35%,到2003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54%。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翟朝辉2006年08月01日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

主办单位: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技术支持:北京农商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甲18号院 联系电话:010-82036381 82036388 82030467 (同传真) 邮 箱:zxsx@zxsx.org
京公安网备案号: 11010202010464 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298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