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投资的主角
还把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招商引资舞台的主角吗?美国商会执委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最近发表的观点有助于了解一下大洋彼岸新的投资动态,他表示,在美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中小企业,十分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市场。虽然目前中美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大多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在进行,但是,今后到中国投资贸易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多,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史提夫·温安洛先生曾任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会长,去年9月率美国商会投资贸易考察团来中国,作为此次投资贸易考察团团长,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鼓励美国中小企业投资有助于平息贸易逆差争论
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国,美国制造业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跨国大公司的对华投资,小企业也急于进入中国市场。去年,美国十几家中小制造企业来到中国,寻找利用中国市场来拉动美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机会。美国制造商协会会长杰西诺瓦斯基曾专门为美国中小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而探路,寻找在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商机。杰西诺瓦斯基指出:中国的市场很大,我们应该单独与中国方面建立直接的联系。美国中小制造商的出口额现在还不够大,我们要让他们有更积极的行动,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中国有很多扩大出口的机遇。近来美国有些人在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上指责中国,对此杰西诺瓦斯基表示,“美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在出口上有更积极的作为。我们必须自己走出国门,把产品卖出去”。
为了推动中美之间中小制造企业的合作,美国制造商协会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曾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杰西诺瓦斯基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要在未来几年内,以制造业出口为主要拉动力量,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2至3倍。近期,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北京美商会会长马成礼分别在不同场合上发表讲话,他们都一致在呼吁美国中小企业要进入中国。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第17届中美经贸联会上说:美中间的经贸问题并非通过一天的谈判就都能解决。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美国的产品进去,就好像中国的产品能够进入到美国市场一样。但是这在目前还没有实现。”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已把美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视为长期缩减美中贸易逆差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
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
美国经济学者也在为中小企业打消进入中国市场的疑虑。美国智囊机构——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里德.伯格斯滕,他在一本讨论中国影响力的新书中试图打破一些有关贸易平衡问题的流行论述。在这本由国际经济研究所和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多名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问题新作中,伯格斯滕等学者在这本书中“澄清”了几点关于美中贸易不平衡的观点或者“借口”。其中一个误解就是——中国是封闭市场,它不向其他国家购买商品。伯格斯滕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是最为开放的经济体。看看它的进口量在GDP中的份额是美国的进口占GDP比例的2倍、日本的3倍以及印度的3到4倍。中国的进口关税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美方新策略:从限制进口转向积极扩大出口
今年4月11日,在华盛顿举行了第17届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JCCT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由美国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美国贸易代表罗布·波特曼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共同主持。美国农业部长迈克·约翰斯也出席了会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在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中国承诺提高美国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和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今天的会议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美国农业部长指出:“中国日益成为美国食品和农产品的重要市场。2005年,美国农牧民向中国出口了价值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使中国成为美国第五大出口市场”。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为他们更多的行业、更多企业、更多产品进入中国早已经作了长期的战略准备。去年年底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访华时表示,2005年度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世界最大的,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比对其他国家都要大。“我知道,在贸易逆差方面中美统计数据有所不同,但无论按照哪个数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都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他说,“为了减少贸易逆差,美国最初是选择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但现在我们意识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扩大美国对华出口。” 从美国商务副部长雷文凯的一席话,我们隐约可以感到美国商务部门为减少对华贸易逆差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战略方案。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给两国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工业品关税水平已由加入前的42.9%降到了目前的9%,服务贸易开放了100个部门和分部门,已接近发达国家的程度。
当然,我们也要为占美企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做出积极的准备,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与美方中小企业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多层次最直接的服务,全面向美国中小企业介绍中国市场对他们产品和合作项目的实际需求,为两国中小企业合作提供切实而有效的对接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交流。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温跃宽 2006-7-5
编辑: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