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造浪者说:第二十届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关注不确定性
进入11月,各大高校的秋招逐渐进入后半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面临着多重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备考?倾向稳定还是直面挑战?在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当下,长期被视作“标准答案”的互联网大厂,其吸引力似乎正在悄然变化。
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造浪者”正在实体经济与新兴产业中悄然崛起,他们或扎根传统行业精益求新,或面向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着新一代企业家的答卷。
“精益”的韧性
“企业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精益。”白银贸易行业的青年企业家姚冰冰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精益管理的“精”并非削减企业元气,而是通过持续优化流程、工艺,将内部浪费降至最低,使企业在风浪中多一口气、多一个“馒头”。
这种深耕细作的坚持,在宁波等制造业重镇已成为优秀企业的共同基因。姚冰冰表示,践行精益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与流程效率,更让企业具备了持续创新的能力,“流程优化后,企业更容易研发新产品,实现再出发。”
“出海”的远见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出海”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启东文旅行业的茅金金和江苏海苔产品出海青年企业家金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优秀的企业早就这么做了。”金诚坦言,国内产能扩张迅速,如果不到远处布局,增长很快会遇到瓶颈。“这不是简单的全球化跟随,而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路径。”
茅金金则观察到,文旅出海正从景点输出走向文化体验输出,“这要求我们既要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又要深耕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专业主义”的回归
在细分领域深耕的专业主义者,正展现出强大的抗周期能力。
济南民营医院从业者陈振雄认为,医疗行业没有捷径可走,“很多创业公司失败,是因为创始人试图通过招聘来弥补自身短板,但成功概率很低。”他强调,创业阶段面临的是系统性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导致失败。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陈国伟对此深有同感:“即便技术再强,商业化能力不足也会面临生存问题。”在他看来,生物医药领域更需要沉得下心的长期主义者。
“她力量”的绽放
变革的浪潮中,女性力量正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甘肃女青年志愿者王红芮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帮扶。她发现,公益行动正从回应“她困境”走向激发“她力量”,“如同蝴蝶振翅,微小的个体行动终能汇聚为磅礴力量。”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在王红芮看来正是社会进步的深层体现:“多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女性公益从保障基本权益到赋能价值实现的转变。”
造浪者的共识
尽管身处不同行业,这些青年企业家却展现出共同的特性:对专业的坚守、对全球化的洞察、对精益的执着以及对长期主义的认同。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姚冰冰说,“当不确定性成为确定的日常,我们更需要对深刻多元思想的追求,对价值创造的坚守。”
12月即将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将以“青年造浪者说”为主题,为这些正在重塑产业格局的年轻企业家提供思想交锋的平台。正如年会筹备方负责人孙士达所言:“在见证了许多坚不可摧的存在烟消云散之后,依然不变的,是我们对创新精神的信仰和对温暖情怀的守护。”
这些年轻的“造浪者”正在用行动证明: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真正的韧性来自于对价值的坚守,真正的远见始于对初心的回归。

